以往人们使用地图,更多的是“陌生道路”场景下,这就让地图始终难以摆脱工具属性,并且积存了大量虽然需要但并不常常调用的半活跃用户,与微信这种高粘度应用相比,如何把用户活跃度和使用时长再拉升一个量级,是地图类产品一直想捅破的那层窗户纸。
近日,百度地图宣布全面进入人工智能时代,以AI赋能出行,通过庞大的数据库及智能算法有效解决拥堵问题。产品创新升级带来社会意义之外,对于地图行业本身发展也可能带来里程碑式的影响。
改变竞争天平,百度地图率先突破引爆点
地图行业近几年来虽然发展快,但是在移动互联网快速增长的大背景下,行业内的竞争一直处于“零和博弈”的状态。所谓“零和博弈”,指参与博弈的各方,在严格竞争下,一方的收益必然意味着另一方的损失,博弈各方的收益和损失相加总和永远为“零”,双方不存在合作的可能。
在数据和技术积累的量变之下,百度地图此次全面人工智能升级,似乎触摸到了行业发展的“引爆点”,极有可能改变未来行业格局。
就像一台刚刚突破弯道的赛车,在竞争对手还在弯道中努力调整方向时,百度地图油门一脚到底,双方的物理距离会在瞬间被拉大。在百度地图已经占据70%份额的情况下,行业的竞争天平可能还会进一步倾斜,在双方地理位置基础数据基本拉平、用户数据尤其是大数据分析及再应用能力的差别,将成为真正有用的竞争条件。
明确的一点是,在短期内,很难有中国互联网企业在人工智能上面与百度匹敌,也就是说百度地图的人工智能优势在地图行业内是无法复制的,这绝不是几篇公关稿挂上“人工智能”字样就可以解决的问题。
如果再大胆一点,未来的百度地图在语音交互的体验从量变积累到质变时,加上一个又一个“躲避拥堵”这样的智慧功能涌现,我们可能都不再需要看手机屏幕,《钢铁侠》里的贾维斯,或许就是百度地图未来的模样。唯一不确定的是,那时候真的还需要“地图”这个名字吗?
和用户伴侣关系下,百度地图活跃用户或井喷
作为移动互联网时代的一个相对高频的应用,百度地图始终有一个做平台的梦想。但客观上看,是不是平台不是靠有没有追求,而是要靠平台的特性和实力,在成熟的条件下,称为平台是件水到渠成的事情。
互联网企业时下流行用战略开路未来、更多务虚的时候,百度地图对人工智能的运用,可以说是尖端技术提升战略能力的务实典型。
百度地图人工智能最大的变革体现在通过“智能”索引“真实”,即将图像识别、深度学习等引入地图生产,在功能设计上,百度地图的实时路况、路线规划、路线雷达、跨城公交等功能都实现了高度的智能化,可以为用户提供更优质的时间规划。未来,随着与政府、企业、开发者等广泛共享地图数据和平台,提供位置、导航、轨迹等服务,百度地图在推动智慧交通的同时,还将与不同领域的服务商不断进行跨界融合与创新,支持物流、交通、零售等行业精细化运营。
当地图应用无法解决人们更多问题,只局限在“指出到那里有哪条路可以走”时,为产品赋予更多外延内容的空间并不大。但当地图和用户构建起一种“出行伴侣”的关系时,活跃数据提升之外更重要的是场景变的更丰富、与用户生活的交融更深入,地图应用作为入口的想象空间就变成了真实可操作的发展空间。
即便不谈论人工智能,如果能够躲避拥堵意味着什么?意味着用户在熟悉的道路上也会使用,在上下班通勤的路上每分钟都开着……再加上百度地图针对无车用户,将单车、出租、公交、地铁甚至步行等多种方式包括进来,保证大家快速到达目的地,意味着人们只要出门就会打开百度地图,单个用户的使用时间会呈几何级增长,半活跃甚至不活跃用户也会迅速变成活跃用户。
根据百度地图发布的《2017第一季度中国城市研究报告》显示,北京平均通勤距离达到9.4公里,“不那么累”的深圳也有7公里。再考虑到百度地图市场份额超70%,稳居行业第一,在“上车必开”的情况下,百度地图目前每天2亿公里的导航里程可能只是未来的一个零头,未来用户数量和使用时长很有可能实现井喷。